05 May 2009

国家大剧院

5月2号和小哥哥一起去国家大剧院听了小型管弦乐重奏音乐会,有一些感想。

一,舒伯特和莫扎特的弦乐重奏曲放在一起对比着听,很明显让我体会到莫扎特是天才,而舒伯特不是。我不懂古典音乐,但能听得出,莫扎特的旋律像大自然的娟娟细流一样,十分自然地从他心中流淌出来,也十分自然地流进我的心里,清新舒畅。而舒伯特呢,总感觉一惊一乍,偶尔也有乐章令我眼前一亮,但似乎太过刻意,稍微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完全感觉不到自然,多的是晦涩辗转。这种反差令我更同情舒伯特,同情他的努力和挣扎。

二,演出进行中,无意中看到远处一个观众身上不时有一个红点晃动,就是那种镭射激光一样的小电筒发出的红点光束。我以为是对面小孩淘气,抑或是阴谋进行中,这位观众是某个狙击手正在瞄准的重要人物。于是我将很多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观众身上,期待发生点什么,又害怕看到活生生的人在我面前爆头。后来下半场我才明白,自己的神经质臆想症是多么强烈,因为小红点并不是狙击手的瞄准光束,而是大剧院管理人员对付偷拍偷录演出的观众采取的手段:用镭射光束照在你身上,提醒你检点的同时也让周围观众对你侧目而视,用群众的力量迫使你放弃偷录的打算。然后我又开始幻想自己开始偷录,然后镭射光束打到我身上,周围人对我指指点点,那也是比较难忘的经历吧。

三,像大剧院这样的场所,我觉得应该对非北京户口的参观者少收一点钱,比如正常参观费50元,非北京户口的只收40元。本来我是想建议他们学习伦敦,一些景点门票对持有来伦敦火车票的同志统一打折照顾,但是这样一来,门口卖票的黄牛也许就会改成索性卖废弃火车票了。为什么想要对外地人士低价照顾,因为我假定国家大剧院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属于全国人民的,所以建设的时候也是从全国人民的口袋里拿出钱来一砖一瓦一块玻璃一根钢筋买来建成的,之所以建在北京,是因为大家同意让北京做首都,把最好的东西放在首都最能体现我们的形象。不过反过来想想,我们大家出钱把好东西都放在北京了,那我们就一定比北京人民少享用到这些设施,而当我们好不容易花那么多车旅费来一次北京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花少一点的钱来享用这种财富,以便弥补我们在车旅费上的牺牲呢?北京呵北京,你能意识到这一点吗?终究不是我的城市,终究我也只是个外乡人,或许我的要求里面,不由自主夹杂了身在南京附近的人民因南京的尴尬身份和总被屠城而潜意识里心酸和嫉妒之情吧。

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花这么多钱来听一场并不那么动人心魄的室内乐,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最大的收获是,重温圆号带给我的感动,直观比较一下莫扎特和舒伯特的室内弦乐重奏,参观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看到管风琴的巨大管子(可惜管子涂料颜色太像不锈钢很不协调)。除此以外似乎没有什么正面的感受,更多的是疑惑:别人是什么心态?他们学到了什么?为什么一结束就像电影散场一样急着走,而不是站立鼓掌要求“再来一个”(encore)?他们觉得花钱值得吗?

五,小沈阳再不讨我喜欢,大约也是真诚的,不造作的,因为他巡演就巡演,下里巴人就下里巴人,走穴就走穴,没躲在美化粉饰的面具后面。这几个室内乐重奏的家伙,有点儿欺负中国人淳朴善良,明明就是出来走穴的,却还要故作清高假装斯文,用爱乐乐团的名号来忽悠人。8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是现任柏林(或是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其他所有人都不是现任,更不是现任首席了,而他们的简介上赫然写着自己是爱乐首席之类,就像有人炫耀自己十年前考的满分雅思一样。我主观的认为,爱乐乐团成员的称号就和雅思托福使用年限一样,不是终身制的,更不能随便拿着炫耀的,过去就过去了,只能是简历上翻过去的一页,怎能招摇撞骗糊弄人呢?仔细想想,也许舒伯特的作品听起来不动听,和他们的艺术人格也有关系:我一直觉得只有满心真诚的人才能表演出美好的艺术。

难道深色的墙壁可以换成浅色的?抑或是我坐的地方实在太靠前(第二排)所以是深色门,而他们后排和楼上则是浅色门?如果是这样,那么不锈钢一样的管子倒也匹配浅色墙壁。


7 comments:

  1. 四没有了……

    ReplyDelete
  2.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公平……

    ReplyDelete
  3. 就是想要弥补既有的不公平。。。

    ReplyDelete
  4. 你在听音乐的时候走神的那一段真可怕,那叫“脑内妄想”。西方的绘画我很喜欢,可是那古典音乐实在是欣赏不起来,单纯觉得调调不好听。话说去国家大剧院要正装么?

    ReplyDelete
  5. 我一边听也一边思考自己为什么不喜欢正在听的几段旋律,后来我发现了,因为它们的节奏感太弱(抑或是太隐蔽而我无法听出来),整个音乐浑然一体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俨然没有骨头的一大块布料,听得很心烦。甚至我想如果加入了摇滚的鼓点会不会好些。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觉得建筑好歹有个骨架,而音乐呢?你有骨架,我听不出来,那算有还是没有?艺术的受众感觉不到创作者的一丁点意图,那艺术的配对也就比较失败了。

    巴赫和莫扎特的弦乐的确比较好听,其他人的作品有喜欢也有不喜欢,终究我不是古典音乐粉丝。

    你说呢要不要穿正装。英国一般的都不需要正装,只说不准拖鞋牛仔裤短裤运动服。据我观察,国家大剧院进来的人穿什么都有的,不过太暴露太怪异的也没有。

    ReplyDelete
  6. 太金碧輝煌了,不該常去。

    ReplyDelete